对话张秀英:谈攀岩生涯

记者:张秀英,很多人把攀岩当成极限运动,你的起点是什么?最初的感受又如何?张秀英:我是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室内攀岩墙,那时的墙面像一张未读的地图,吸引着我去解读、去探险。初次尝试的时候,手指被磨出的小裂纹、前臂的酸痛,还有对高度的畏惧,像一枚枚小石子,一点点叠起来压在心头。

不是天生强壮的那种人,我更像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,愿意用汗水和时间去把墙上的每一道纹路读懂。那时的坚持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,而是每天都能对自己说的一个小目标:今天再多坚持一分钟、再多做一个翻身换握、再多走一格。慢慢地,墙边的欢乐多了起来,失败也被重新理解——它不是终点,而是通往下一步的起点。

记者:在你的训练里,核心要素是什么?怎么把体能、技术和心理结合起来?张秀英:核心其实就是节奏感。力量、灵活性、呼吸和心理韧性四个维度要有协同的火花。没有专门的节奏感,再强的肌肉也可能在墙上走偏。我的训练通常是周密的计划:每周设定若干小目标,分解成日常可执行的动作,如握力训练、核心稳定、脚步动作与转体的细化。

技术训练讲究“读墙”能力:观察纹理、扣点的落点、支撑点之间的距离,以及风向、光线对墙面反光的影响。心理层面的训练则更像是一场自我对话——在墙上,你要学会把呼吸和专注锁定在当下,避免让成就感和压力分散你的注意力。渐渐地,肌肉的记忆和呼吸的节律成为你第二天性的部分。

记者:你说读墙像读语言,能具体讲讲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吗?张秀英:起初,我更多靠感觉,随着经验积累,墙面的每一道裂纹、每一个握点就像字母组合成句子。你要先读懂墙的语言,再用身体去回应它。读墙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对话的过程——你对自己说“现在要稳、保持核心、用腿去驱动,而不是用手拉扯”,墙也像在回应该回答。

高度并非唯一的胜负点,关键在于你能否在说服自己、安抚情绪、保持专注的还能保持动作的干净和连贯。这样的对话,一次次把你从一个对墙的恐惧,慢慢变成对墙的理解和掌控。

记者:若遇到伤病,如何在心理和身体上走出阴影?张秀英:伤病是攀岩路上难以避免的同伴。最艰难的时刻往往来自于身体的限制:膝盖、肩膀的痛感、关节的疲惫,甚至会让人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再回到墙前。我的办法是先学会“允许自己休息”:科学的康复,而不是盲目地强行训练。

休息不是放慢步伐,而是为下一段提升做准备。当我重新踏上墙面时,目标会从“秒速登顶”转向“稳健、健康、可持续地进步”。这种转变并不容易,但它把长期的可能性拉得更长。如今的成绩,是无数个夜晚灯光下的独处,是每一个不想练习日子里仍然选择站起来的勇气。

对话张秀英:谈攀岩生涯

记者:你如何看待训练与生活的平衡?张秀英:平衡不是让两端恰好相等,而是让它们在时间里轮换、彼此支撑。训练让你变得强大,生活中的家人、朋友和热爱让你保持人性的一面。规律的作息、合理的饮食、充足的睡眠,是保持状态的基石。攀岩给了我一个“微型宇宙”:在墙上,只有你与地心引力、墙面的角度、呼吸的节拍。

回到日常生活,这份训练的纪律性转换成了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专注与耐心。你会发现,越是认真对待第一步,越能从容应对第二步、第三步。

记者:来到更高的高度,攀岩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?你在世界舞台上收获了哪些真正的成长?张秀英:登上更高的墙面,带来的不仅是高度的挑战,还有自我边界的重塑。每一场比赛、每一次国际对话,都是对自我的一次审视:我的策略是否灵活、我的判断是否快速、我的情绪是否稳定。

真正的成长不是单靠胜负,而是在压力之下仍然能做出精准决策的能力。团队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。教练的指点、队友的鼓励、志愿者的陪伴,所有人的信任像一座桥梁,承载着我从低处到高处的每一个跨越。更重要的是,我开始把攀岩的影响力扩展到社区和年轻一代:通过训练营、公开课和义务活动,向更多人传递坚持和自信的价值。

每当看到新手在墙上完成第一步、第一次触摸到高点,我都感受到一种延续的力量在代际传递。

记者:你对未来有哪些具体的计划与愿景?如何把个人成就转化为更广泛的影响力?张秀英:未来有几个清晰的方向。第一,继续在高难度路线上提升,同时把训练的科学性做得更细致:包括力量分解、技术细解、心理调适的系统化课程,帮助更多人建立稳健的攀爬路径。

第二,推动更多的攀岩活动走进校园和社区,让攀岩成为青少年培养专注力、团队协作和身体意识的有效途径。第三,建立攀岩家族的传承机制——带领并培养年轻教练,让知识和经验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。第四,探索与专业机构的合作,推动更安全、环保的攀岩环境建设。

以上这些并非遥不可及,它们需要时间、耐心和伙伴。若有机会,我愿意把自己的训练成果、经验教训以及对攀岩文化的理解,转化为更易于落地的课程与活动,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墙面,走进这项运动带来的自由与自信。

记者:对于正在起步的年轻人,你愿意给他们哪些建议?张秀英:最重要的是从基础做起,别急于追求高难度。建立稳固的握力、核心稳定和动作控制,是后续突破的底座。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训练体系:每天的小进步累积起来,时间久了就会看到质变。还有,学会聆听身体的语言,懂得休息、懂得寻求帮助。

第三,保持好奇心与耐心。攀岩没有捷径,只有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反思,才能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。记住目标并不总是“登顶”,更多时候是认识自己的过程——你在墙上与墙的对话,恰恰映照出你在生活中的自信与从容。

南宫NG

记者:如果有一句话总结你的攀岩之路,你会说……张秀英:在墙上,所有的焦虑都可以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;在步步前进的过程中,你学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;在这个过程中,最重要的不是你有没有站在最高点,而是你愿意在风雨中继续抬头的那份执着与温度。

记者:谢谢你分享的故事,也许某个读者正在墙前犹豫。你愿意把你的经验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吗?张秀英:当然。给所有想尝试攀岩的人一个简单的建议:先迈出第一步。你不需要一夜之间变成超人,只需要每天向前一点点。墙不会因为你退缩而缩短距离,反而会因为你坚持的身影慢慢变得亲切。

和你一样的人在这里,你只需要愿意尝试。每一次贴近墙面的呼吸,都是一次自我认知的提升。如今我站在更高的点上,看着更广阔的天际,我也愿意成为更多人信赖的引路人,让攀岩的光与影照亮更多平凡而勇敢的心。